-
关于中冶集团“五四”评选表彰的决定(中冶集团委〔2022〕10号)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确保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保障设备正常运行,2022年4月2日,我公司进行了2022年第一季度停产检修工作。此次停产检修得到了公司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由装备能源部牵头组织相关车间制定了整体停车检修方案,对每一项检修项目均制定了详细可靠的检修计划和安全措施,确保了停产检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检修前准备工作方面,各部门及车间也做足了工作。检修前一个月,装备能源部组织各车间设备技术员对检修所需材料规格、型号和数量逐一核实,并提报物资需求,招标采购中心积极配合,克服因疫情导致的物流运输困难等问题,确保了检修物资按时到达,同时各相关部门及车间人员在检修前多次到达现场核实检修内容与检修施工作业人员,确保了此次停产检修工作安全、优质、高效、按期顺利完成。 我司参与此次季度停车检修的专业检修人员72人,两支外协专业检修队伍6人以及各车间部分协助检修的一线生产员工,合计直接参与检修的人员超过100余人,除公辅车间需要进行蒸发器外委清洗工作外,其余车间均在12小时内提前完成检修任务。在整个停...
-
为全面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5月2日,技术研发部开展了《主工艺流程、原理及其计算》培训,培训由公司副总工程师苏华同志主讲,公司技术研发部、品质管控部全体成员,职能部门负责人、车间副主任以上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共49人参加了培训。 此次培训的出发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方法论为手段,全面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讲师苏华在培训中指出:目前技术人员在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技术操作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经验不足的地方;知识碎片化,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无法在相关领域中全面深入,最终导致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浅尝辄止、流于肤浅;缺乏从全局性思考问题的能力,研发缺乏思路。 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苏华同志结合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多年生产经验及心得体会,从以下几点做了详细讲解:一是科学理论知识做指引。公司技术人员应不断提升自己,加强基础理论再学习,从原理出发,提升“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能力。二是培养务实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面对研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技术人...
-
为进一步规范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新能源”)生产、科研操作流程、有效控制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形成标准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模式,中冶新能源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自2020年底开展导入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并于近日顺利通过了IATF16949:2016汽车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审核,授权范围涵盖动力电池用前驱体和硫酸镍的设计和制造。 IATF16949是由国际汽车工作组(IATF)制定和发布的一部国际汽车行业标准。该标准着重考虑了汽车顾客的导向性、以往汽车顾客的特定要求,并完全尊重ISO 9001:2015 标准要求和高层次结构框架(HLS),以及ISO 9000:2015 基础和术语,—起定义了对汽车生产件及相关服务件组织的基本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在汽车供应链中开发提供持续改进、强调缺陷预防,以及减少变差和浪费的质量管理体系。 依据IATF16949认证要求,中冶新能源实施了体系策划、标准培训、内审员培训、体系文件建立、各阶段审核等一系列IATF16949贯标活动,通过统筹进行QC-质量控制,QA-质量保证,...
-
近日,2021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举办的第四次全国性的建筑企业财税论文评选活动落下帷幕,我公司财务管理部员工杨小兰报送的财税论文《浅谈企业税务风险》获得2021年建筑财税优秀论文三等奖。 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制造企业,财务管理部主动适应公司经营发展新形势,超前研究新问题、新情况,力求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积极开展论文研究。杨小兰撰写的《浅谈企业税务风险》论文,从企业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和税务筹划三个方面,总结了企业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作为一名2018年入职的老员工,杨小兰在出纳和税务岗位上始终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此次其撰写的论文斩获大奖,也是她多年辛苦付出的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生存环境面临更加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企业不仅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更需要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手段,减少税收支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整体竞争力。 财务管理部将以此为契机,继...
-
为响应公司关于“迎冬奥、度‘两节’、保安全”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车间全体员工的应急意识,增强员工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改善各应急小组的协调、配合和快速反应能力,氧化钪车间于2022年4月13日上午8时组织开展了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演练。 此次演练由车间主任苏华担任总指挥,兼职安全员叶宏明负责演练准备工作和现场监督管理。 按照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演练方案,2022年4月13日上午8时,总指挥下达演练开始指令,各小组人员迅速就位,由监护人员发现作业人员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出现中毒窒息事故立即上报车间副主任张文浩,抢险救援小组迅速赶往事故区域,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将作业人员从槽内救出并迅速将人员转移至通风空旷处,医疗救护组马上对人员进行简单救治,同时警戒保卫组对现场进行保护和初步排查,维护现场治安秩序,救治完毕由后勤保障组协助医护人员将作业人员送往医院进行检查、治疗。演练过程中各小组反应迅速、配合默契,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完成救援,采取措施积极有效。通过此次演练,进一...
-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集团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时指出:“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不仅为各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劲新动能,也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中国五矿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推动能源革命向纵深发展,利用自身锂、镍、钴、锰资源优势和高端动力锂电池材料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展开广泛产业布局,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2017年9月,中国五矿全资子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持股 51%)联合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持股 30%)、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 10%)、唐山曹妃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 9%)共同投资40余亿元成立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新能源...
-
近日,公司申请注册商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图形商标“”、英文商标“MCC New Energy”获得商标注册证,中文商标“中冶新能源”即将完成公示。商标注册核定使用商品/服务项目涵盖镍、钴、锰、钪、铝合金、镁合金、3D打印机用金属箔或金属粉、硫酸盐、碱金属盐、氢氧化锂、碳酸锂、研磨、精炼、废物再生、水处理、能源生产、化学试剂加工和处理、工业品外观设计等,包括申请注册的全部类型,即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基于尼斯分类第十一版(2020文本)-《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的第一类、六类、四十类、四十二类(共45类),共计40小项,涵盖了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下的主副产品涉及的全部领域(详见《商标注册证》)。 根据《商标法》《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商标管理办法》,公司于2021年5月11日启动商标设计工作,面向全体员工征集设计,注册商标于5月30日完成初步设计,6月13日报公司党委会审议通过。本次商标注册以中国中冶名义申请,由中国中冶授权我公司无偿使用。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基于尼斯分类第十一版(2020...
-
蒙艳蕊,出生于1993年,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化学工程专业,2018年7月入职于中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冶新能源累计工作近4年,在品质管控部检测中心从事化验工作,主要负责原料检测、方法开发与验证、检测异常处理、客户对标、准确率考核、化验员培训考核、标液配制等工作。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发挥自己能力所长,认真努力完成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以一颗爱岗敬业之心,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发扬了中冶“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精神,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同和赞誉。 一、勤学苦练、业务精湛 作为化验员首要工作是完成原料、三元产品SEM和XRD的检测,可以熟练的掌握检测方法,为公司生产把好第一道关和最后一道关,在多次原料仲裁中取得胜利,为公司降低得镍钴有价金属的采购成本。随着公司的发展,原辅料越来越多样化,检测方法多样且繁杂,她不骄不躁,努力学习,虚心求教,现在已经掌握了所有的检测方法,并能在班组检测出现常时及时解决问题。 从2021年5月接管标准液室工作以来,负责配制和标定检测中...
-
近日,由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明和产业株式会社、国际镍协会联合发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镍金属资源LCA-CFP研究合作项目启动对接交流会通过视频会议方式顺利举行。 近年来,“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行业带来广阔发展机遇,对其全生命周期进行碳足迹管理也成为了行业合规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其中,三元电池材料技术尤其是高镍三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使得电池用镍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工作的战略意义不断凸显。 本次研究合作启动会的顺利召开,将集中合作各方资源与优势条件,制定电池用镍金属资源LCA-CFP研究合作项目实施方案,厘清“MHP→硫酸镍→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回收资源再生”的电池用镍资源全链条碳排放足迹,并出具相关研究报告以面向政府机构、电池企业、整车企业进行推介,为推进我国相关行业政策和标准制定、促进我国新能源材料企业响应“双碳”战略、支撑满足全球市场准入法规等方面提供有...